实践队员在辽一井合影 刘嘉宁摄
实践队员参观辽一井 刘嘉宁摄
实践队员参观黄五井 刘嘉宁摄
实践队员在石油精神教育基地合影 刘嘉宁摄
实践队员参观石油精神教育基地 刘嘉宁摄
为深入挖掘石油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与精神内涵,实地感悟石油精神,8月7日,太阳集团tcy8722网站石韵遗珍实践队赴辽河油田辽一井、黄五井、石油精神教育基地开展专题调研。通过实地探访、文物考察与精神溯源,实践队系统梳理了辽河油田从荒原拓荒到现代化能源基地的发展脉络,进而挖掘工业遗产背后的精神内核。
在辽河油田相关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队深入调研了辽一井、黄五井、石油工业遗产基地。通过实地讲解,实践队员系统了解辽河油田从1970年“南大荒”创业起步,到攻克稠油、高凝油、超稠油开发世界级难题的完整历程。据讲解员介绍,辽河油田地质构造复杂,油品类型多样,老一辈石油人以“千把钥匙开千把锁”的恒心与毅力,实现连续千万吨规模稳产,铸就“世界稠油看中国,中国稠油看辽河”的行业标杆,凝练形成“开拓创新、油稠人不愁”的特种油精神,成为一代代辽河油田人攻坚克难的信念灯塔。
辽河油田石油精神教育基地则以199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系统呈现了油田50余年发展史。展厅通过历史文物、沙盘模型、多媒体展陈等形式,系统呈现了辽河油田从会战创业到现代化发展的历程。在科技厅,讲解员详细介绍了辽河油田构建的SAGD(蒸汽辅助重力泄油)、火驱、化学驱等五大核心技术体系,尤其是中深层稠油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使超稠油采收率提升至35%以上,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8项。参观过程中,2003届校友张凌达与参访师生交流各项技术问题,现场互动氛围专业且融洽。
本次调研以工业遗产为课堂,以精神传承为主线,不仅深化了师生对石油工业技术体系与文化内涵的双重认知,更让“开拓创新、勇于胜利”的辽河精神具象化。接下来,实践队员把“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石油作风转化为专业报国的实际行动,为能源强国建设贡献青年力量。
(记者:刘嘉宁、杜威、张宇琳、席佳颖 责任编辑:韩栋庭 审核:王加胜)